抗战进入后期,美械军中配备的美式冲锋枪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利器,在对日军的近距离搏斗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优势,令敌人闻风丧胆。这些冲锋枪凭借火力密集、操作灵活的特性,为美械军赢得了不少战场上的胜利,几乎成了抵御日军白刃战的利刃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美林资管,早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时,我国的晋绥军就已装备了数量庞大的冲锋枪,数以万计,数量之多令人瞩目。可是,在那个时期,这些本应大显身手的近战武器却未能发挥应有的威力。缘由何在?本文欲为你细细道来。
首先,要讲述的这支拥有大量冲锋枪的军队正是晋绥军。晋绥军在国民革命军中属于地方军队,其编制和装备都颇具独特性。谈及编制,虽说自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,晋绥军的军、师、旅、团编号得以统一,但其内部的编组结构却始终与中央军有所不同。特别是阎锡山为加强对部队的控制,频繁调整指挥体系,令晋绥军的组织架构变得错综复杂、无章可循。这种“无规律”的编制,恰恰是阎锡山有意为之,借此实现对军权的掌控。
再看装备方面,晋绥军的武器供应并非来自南京的中央军械库,而是依赖太原兵工厂。太原兵工厂是当时中国较为重要的兵工企业,创立于上世纪十年代,鼎盛于二十年代,以制造大量火炮和各类枪械弹药著称。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仿制的冲锋枪,俗称“晋造汤姆逊”。尽管汤姆逊冲锋枪诞生已久,却未能在国际大军中广泛配备,进入中国后最初仅作为高级将领的贴身防卫武器。然太原兵工厂较早仿制了这一型号,据传产量超过四万支,使得晋绥军几乎家喻户晓。
展开剩余69%在晋绥军的步兵班级配备上,冲锋枪极为普遍。每个步兵班至少配备一支冲锋枪,而一个步兵连含有三个排,总共九个步兵班,则配备冲锋枪不少于九支。再乘以一个步兵团下辖的九个步兵连,保守估计冲锋枪数量便达八十余支。加上团部、营部、机枪连及迫击炮连,甚至连一部分连排长手中亦有装备,这样算下来,一个步兵团持有冲锋枪超过一百支亦属常见。如此数量美林资管,对于当时擅长白刃战的日军来说,理应是一件制敌利器。可是为何晋绥军的战绩中,冲锋枪的实际杀伤力却表现平平?这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原因?
事情远比表面复杂。首先,日军所谓“白刃战”之说,实为后世影视剧的过度美化。全面抗战初期,日军配备大量炮兵火力,所谓“步兵冲锋”不过是在炮兵轰击之后的接力棒。冲锋枪作为近战兵器,根本无法在炮火连天时登场亮相。更为致命的是,日军采取了极为狡猾的战术:以小股部队在前线进行试探性攻击,诱使守军提前开火暴露位置,随即利用重炮火力展开毁灭性轰击。由于多数守军缺乏实战经验,往往在炮火前阵亡或被打散。等到日军步兵发起冲锋,阵地防御早已支离破碎,兵力和阵型大受影响。
另外,缺乏经验的守军往往在敌军冲锋尚未临近时就急于开火,发射距离往往超出冲锋枪的有效射程,致使火力分散而难以形成有效杀伤。更糟糕的是,晋造冲锋枪本身性能参差不齐。老兵们回忆说,这种枪“打得越来越软,射程越来越近”,影响了战场上的威力发挥。
然而,战术的不合理使用才是冲锋枪作用受限的根本。晋绥军中经验较为丰富的傅作义部队则是例外。傅部懂得在日军炮火轰击和小股试探时稳住阵脚,避免过早暴露火力。待日军步兵冲锋进入三四十米近距离时,方以冲锋枪、手榴弹等武器密集射击,最大化武器威力,令日军遭受惨重损失。
而到了抗战后期,美械军的冲锋枪为何能够从一开始就发挥出显著威力?原因也很明显。首先,所使用的冲锋枪均为美国原厂制造,枪械与弹药性能稳定可靠。其次,美械军常掌握火力优势,无论攻守均有条件灵活使用冲锋枪。最重要的是,这些部队普遍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化战术训练,且多数拥有丰富的对日作战经验,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冲锋枪打击敌人近战。此外,抗战后期的日军战斗力已有所下降,二者此消彼长,使得冲锋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。
在这里,不妨提及抗战影视剧《亮剑》。剧中楚云飞率领的358团,正是典型的晋绥军代表。其配备的火炮和冲锋枪,忠实反映了晋绥军的武器特征。剧组若能在道具上采用“晋造汤姆逊”,将更具历史真实感,毕竟这款冲锋枪当时确实装备广泛,极具代表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